陪孩子玩到底
張淑惠 / 新手全職媽媽,大腳小腳走讀台灣徒步環島大腳之一
我愈來愈發現,以我的程度,要帶四歲的兒子小寶,得用去不少心力,這我終於得承認了!
說是程度,不如說是個性,從未有過調皮、捉弄人念頭的我,真的不能瞭解世界上到底有什麼事情值得那麼high,那麼奮不顧身去做的….甫於去年八月告別十七年職業婦女生涯的我,接下了人生新挑戰!
小寶(4y2m),幾乎一整天沒停下動,雖然有時能專注能投入,但事情切換得很快,最短幾分鐘一樣,一無聊,他排遣的方式,可能就會讓人很「吃驚」,他會真的拿起長形大管像針筒的水柱槍,噴出一大灘水在剛換下的衣服上,當你發現了喃喃說「怎麼噴在衣服上」,正彎腰撿拾,他立刻再噴上一管在地板上,然後哈哈大笑溜進浴室,好像在回應我「衣服不行,不然噴在地上好了」!
你只能慶幸那一大管水不是直直射在你身上!
堅持對孩子不打不罵的我們,也得經常吸收新的知識,書上說,四歲孩子會有種傾向:覺得壞事也不是不能做,做了天也不會塌下來。書中,作者盡其可能的安慰父母,要熬過,美好的穩定期終會來臨!
我不知道小寶算什麼期,或有沒有個期,但讓我們日子都好過些顯然是必須的,不然這種生活下疲於奔命的父母,很難不總是忍耐嚴肅的!
於是我開始有點知道,即使他看起來有事在做(他總是找得到事情做,這會讓我以為沒事可以去忙自己的了),也得精確的分辨他是不是要開始不耐煩了,或是他的遊戲是不是開始無趣了,然後,即時提出下一個點子,或者,幫他現在的遊戲添加玩法,像是捏粘土時,可不能自己去捏個茶壺(可以捏,但不能自顧自的捏去),要順著他捏的恐龍腳印,提議做個恐龍蛋,海邊椰子樹,海龜,躲雨的洞穴,就是將他愛的恐龍歷險記裡的橋段拿來都捏一捏!
夠餓夠累的時候提議吃個他愛吃的點心也可以,總之,得一直關注,不然也許他就要大叫「媽媽來」,有點像是無意識地叫,或者,做些類似上述讓人驚訝,且,必須善後的那種累在後面的事情!
以上是我累積一陣子的善後之後,從前全職奶爸小寶爸那邊終於學懂的心得!
有時候一整天做得不錯,有時候沒那麼順利,就說這挑戰我的個性吧,能這樣作陪,得有玩心,有玩興,我記得年紀很輕的時候曾經有過這樣的心情,能陪孩子瘋,但多年社會歷練下來,失去很多了!
我得提醒自己,沒那麼嚴重啦(又是書上說,要有幽默感~「分心就該這樣教」,小寶胡玩起來的時候,不能拿出說道理那一套(要說,切忌說得太正經..),最好試著忽略那些快走樣的行為,盡可能輕輕帶過,腦子快速轉著,好往下一關卡(的遊戲)前去!
今天,算是不錯的一天,連切菜,都邀着他一起,不是隨意弄個玩具或影片給他,而是授命他當廚師助手,還得將工作弄得非常正式,類似說:我需要一個助手,如果有人能表現得很好,將繼續受邀擔任助手!
然後得真的當一個像樣的大廚,講解廚房的工作原則,教他切菜,放手給他切不能碎念,掌握機會就讚美,一字一句都要有專業架勢,比方說,助手,請幫忙加點水進來!
傍晚洗完澡,我提議在床上玩(主動提議也是個要點,等他提再討價還價,玩興、趣味已經少了一半),我專心了一下,竟將變形金剛很神奇的組合回汽車,之前好幾個爸爸都試不出來的,我很跩的說(其實是有點故弄玄虛):我發現一個秘訣,我願意將這個秘訣教給一個願意認真學習的人,請問有人嗎?
多次摸索的經驗是,不要一廂情願的去邀請(這孩子不是喜歡被安排的人),得等他上鉤!
然後我誠心教他,講得很有學問的樣子(以增加這件事的樂趣),可惜他聰明,弄了兩下就閃了,這種要耐着性子的,有時他會快溜(或者是他發現上當了,或者,秘訣不夠神祕,或者,他認為「知道就好何必做」)!
後來,這天算是老天保佑,讓我有源源不絕的點子,我拿起吹風機打算幫他吹頭髮,他怕吹風機的聲音一向不愛吹頭髮,我忽然想到個兩全其美的辦法,我拿起吹風機,打開開關,一邊大叫:沙漠裡的暴風來了,超熱的,呼~呼~呼~一邊做出逼近攻擊的態勢,一邊趁機說,千萬不要來一個變形金剛阿,暴風最怕變形金剛了,金剛很難被吹倒阿!
小寶果然受到遊戲的指引,快速拿起變形金剛說:我不怕你!開始賣力的將汽車組合回金剛,我則維持遊戲的進行,一邊叫囂一邊喊怕,揮動吹風機將他跟我的頭髮都吹乾,他則忙碌的將手上的玩具組合完成!
當然,最後,我很識趣的讓我的暴風輸給了金剛,而小寶玩得很高興,甚至拿起平常害怕的吹風機也玩起暴風!
四十歲這樣帶孩子真的不會嫌太老了嗎?OMG……
我很確定因為有小寶我會多活幾年,統計數字是如此說的,有孩子的人比起沒孩子的人要長壽幾年,因為意志力體力等各方面,都被磨練了!
(本文刊登於2012年3月27日,自由時報親子版)
後記:
這篇文章寫於刊登的一個月前,刊登之時再看,又有不同的領悟了,發現了文氣中隱藏着的小怨氣呢!哈哈!
確實有過很辛苦的幾週,不能確定是不是成長帶來的反叛期,但仔細回想,小寶的不配合態度,應該跟我那陣子的對待相對比較沒有彈性有關,覺察到之後,我這一頭鬆下來,那頭就跟著放鬆下來了,轉變很明顯。
這讓我有很深的感觸,職場上的成就不一定能複製到家庭,懂得了人懂得了教育,不一定能悠遊於每天的生活中陪伴另一個生命成長,而孩子的反抗,或許也是一種對他的保護,好在大人不足的時候,不至於因順從而受傷。
這段時間能跟孩子密切相處,有機會看到過程看到轉變看到自己,深覺,沒有缺席於孩子的童年,真是很寶貴的一個人生禮物!
那段時間用心陪孩子玩的點點滴滴,也帶動了親子關係裡正向的循環,更大大的激發了我的想像力,是驚心動魄,但永遠不會忘懷的一段經歷!
臉書上的朋友回饋:
推~"這一頭鬆下來,那頭就跟著放鬆下來了"
但現在的我發現,家庭的成就是可以延續到職場上的
當自己鬆下來,很多職場上的緊張也跟著鬆了一些
這話說得真好,很認同阿!
後後記:
推~分心就該這樣教一書,雖然是針對分心孩子寫的(注意力缺失症孩童),但我相信其精神態度可以用來對待所有孩子,特別是提出在治療中欠缺的「愛」這個元素。